由他山石ceo李大巍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学者吴思合著的《中国经济的未来:10位诺贝尔经济学家建言中国经济》成功入选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7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,并获得经管类分榜第2名!
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,国际智库和学界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。本书共对话了芬恩·基德兰德、托马斯·萨金特、埃里克·马斯金等10位对经济学贡献极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。10位诺奖得主结合自己的理论思想,分别从宏观经济政策、货币政策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不平等和收入分配、未来就业趋势等角度,就全球和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分享了各自的洞见所得,紧扣中国经济形势,探讨热点经济话题。
此外,经济学理论的进步是如何发生的?经济学家个人经历和个性特征对其理论成果有多大影响?读者可以在本书的采访手记中寻到答案。
精彩书摘
以下内容节选自《中国经济的未来:10位诺奖经济学家建言中国经济》
问:近年来中国进入了“三期叠加”的新常态,增速从过去10%以上下降到了6.5%左右。你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会呈现什么走势?
2004年诺奖得主芬恩·基德兰德:中国要确保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,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,如果不做出调整,经济增长就可能不会恢复到以前的水平。从长期来看,虽然中国经济增速远高于一些国家,但人均收入相对较低,所以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。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利用了相当多的资源,实现了高速增长,如果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,将有利于结构调整,经济增速有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。
问:中国目前在重点推进供给侧改革,应该如何处理好供给侧和需求端的关系,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发展?
2001年诺奖得主迈克尔·斯宾塞:我认为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样重要。供给侧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,比如,国有企业改革、金融体系改革、钢铁和煤炭等行业去产能等措施还需要继续进行。
但对于全球经济而言,最主要的问题是需求不足,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拖累中国的经济,这是中国无法控制的。市场真正担心的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否会成为长期趋势。如果市场失去了信心,需求又不见增长的话,增速放缓就会从短期变成长期趋势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中国不应该忽视需求侧。当然,不仅仅要拉动总需求以应对经济下行的冲击,还要优化需求结构,否则供求方面也会扭曲。
因此,中国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同时需要管理总需求。但按照通常刺激经济的做法,可能会存在一定风险,因为中国当前面临过渡投资和投资低效的问题。因此,中国在需求侧和宏观政策上需要相当谨慎。投资作为供给和需求的结合点,一方面可以创造新的需求;另一方面又可以重塑供给结构。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,在公共服务、社会保障、基础设施、人力资本、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投资都还远远不够,要提高投资效率和投资回报率,才能从长期促进经济增长。